2009年11月6日 星期五

培養教學領導者(Developing Instructional Leaders.)

ERIC Digest.
by Lashway, Larry

http://www.ericdigests.org/2003-2/leaders.html


重要的教育理念持續至今,卻也是隨著時間逐步形成。1980年代,在研究者注意到有效能的學校,通常校長會高度聚焦在課程與教學之後,教學領導逐漸成為學校領導者的優勢典範。1990年代前半葉,對教學領導的注意似乎搖擺不定,取而代之的是學校本位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和催化領導(facilitative leadership)的討論。

但近來教學已如波濤洶湧般回到領導議題的頂端,主要是受到標準本位(standards-based)績效系統持續成長的驅使;明確的學習標準,結合提供具體成就證據之沉重壓力,再度肯定了教學領導的重要性。

不過,儘管普遍同意教學領導是一個關鍵性的技術,卻很少有校長或主管受過此一角色的深入訓練,更別說是在標準化的情境。本篇文章回顧當今教學領導的要求,並討論大學(universities)和學區(school districts)開始幫助領導者發展所需技術的步驟。

現今教學領導如何定義

教學領導的現行定義,比起1980年代更是豐富和廣泛。起初,此一角色包含傳統的工作任務;例如,設訂清楚的目標、分配教學資源、管理課程、監控教案、以及評鑑教師;現在則包含了更多深入參與教學和學習的「核心技術」(core technology),傳達更多精密的專業發展之觀點,強調作決策時資料的使用(Deborah King,2002)。注意力已從教學轉移到學習,一些人現在更喜歡稱作「學習領導(learning leader)」甚於「教學領導(instructional leader)」。(Richard DuFour, 2002)

全國小學校長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NAESP)(2001)把教學領導稱為「帶領學習社群(leading learning communities)」。在NAESP的觀點,教學領導有六個角色:
*優先促進學生和成人的學習;
*對結果設定高度期望;
*適合標準的內容和教學(gearing content and instruction to standards);
*建立成人繼續學習的文化;
*使用多元來源的資料評量學習;
*為了學校成功活化社區的支持。

從分析學校目前的需求,反映出一種最佳實踐的願景目標。我們缺乏瞭解有關的做法情形,或校長在一天的基礎上實際進行的這些功能成效如何?學校領導者每天必須面對周遭眾多實際存在,但卻和教學毫無相關的所謂「微細工作」。如何讓校長從每天處理的這些工作活動中導入以學習為焦點的議題?

Joseph and Jo Blase (2000)透過老師所描述,校長的行為對學生學習產生正向影響的結果,提供了部份問題的答案。出現二個廣泛的主題:與教師對話及促進專業發展。這些都以明確行動表達出來,諸如:
*提出建議;
*給予回饋;
*型塑有效率的教學;
*請求評論;
*支援合作;
*提供專業發展機會
*對有效率的教學給予贊賞。
這些措施都是在尊重教師知識和自主性的方式下進行。


心得

由校長來承擔整個學校學生學習成敗的所有責任,對校長來說,可能並不十分公平,因為課程與教學政策的決策者、負責配套措施及資源分配的教育行政人員、協助推動學校裡的其他行政人員、負責實際教學的每位老師等等,均會影響整個學校學生的學習成就高低,因此彼此之間如何在共同一致的目標底下,同心協力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而彼此也要共同承擔這個責任。

話雖如此,如何引導理解課程與教學政策,掌握學校及社區內外可用資源,帶領全校教職員凝聚共識,形塑學校願景,訂定具體可行的課程與教學目標以及推動策略,並且在實施的過程中,將所有可用的資源,各單位及人員的一切努力,不斷反覆指向先前所設定的目標,並且適時檢視目標達成的情形,提供回饋予相關人員,做為修正努力方向與重點的依據…等等,這些卻都有賴校長在學校經營當中,扮演關鍵性的領導者角色。

談到目標的設定,國內國中小校長們其實都很重視學生在學業上的表現,不論是參加科學展覽、國語文、音樂、美術競賽…等等,在國中階段尤其重視升學考試的準備,升學率攸關家長對此學校的肯定與認同與否,因此校長們可以說無所不用其極,甚至還有加長課業輔導時間、夜間留校自習等扭曲的現象產生。必須值得注意的是,對於學生學業表現的重視,不應只侷限於少數選手的養成,而在普遍全體學生的提升;不應只侷限於升學考試科目,而重在五育均衡發展,發掘學生優勢能力使其能獲得適性發展;而課業輔導雖是升學主義下,提高學生學習成就所不得不然,但是應該顧及學生身心健康,不應給予過重的負荷;而對於學業成就低落者,更需要給予個別化的補救教學,這應該才是教學領導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