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6日 星期一

如何發展更好的高中

這項措施有爭議,但參加AP考試的學生即使沒考好,也比沒參加考試的學生要準備的好些。
華盛頓郵報2005年5月10日報導

摘錄:

並不是每個人都讚許提高這些標準的努力,尤其是對重視AP的新聞周刊名單。批評人士說,要求先修課程會帶給孩子壓力、降低品質,而且並不是常使他們更樂於上大學。帕特里克威爾士(Patrick Welsh),一位作家,同時也是位於弗吉尼亞州亞歷山大市威廉斯高中教師委員會的AP英語教師,他偏愛具有挑戰性的學生,他辯稱,採取AP考試對學校開展學生來說,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測量罷了。他說:「你使注重形象的公立學校官員被嚇到」,「他們正儘量把更多的孩子(我並不是說願意參加的普通孩子)送進AP課程,使他們能夠在你的指標上獲得較高的排名。」

一些私立高中學校已完全拋棄AP。新墨西哥州桑迪亞國家實驗室預備學校大學諮詢主任布魯斯哈蒙德(Bruce Hammond),發現到十幾所學校,包括他自己的,AP所贊成設計自己的課程已經被捨棄或即將捨棄。許多教師同意,他們應該專注於使課程內容更令人興奮,更良好的教學,以及和學生的生活連結,去取代聚焦如AP的標準化課程。藉由強調討論和寫作成功激勵低收入家庭學生的小伊斯特哈萊姆高中創辦人邁爾德博拉(Deborah Meier)說,「在高中產生的困擾,缺乏知識活力(忘記嚴格forget rigor),恰好正是在小學課程和教學法延伸的不足之處」。

不過,在許多已提升他們承諾到大學水準課程地區的督學、校長和教師,甚至說出他們的缺點,AP和IB(國際中學畢業會考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是對範圍最廣的學生,要求嚴格課程的最有效的方法。這些考試有一個不可摧毀的高標準,因為老師對最後的考試只能設法降低難度,有些AP和IB課程似乎比他們的大學的代替課程還好。布朗大學路教育和歷史講師德施珀爾(Luther Spoehr)說,AP美國歷史課程「是學生可以得到調查過程,真正堅持試圖了解相當時期發生改變的最後一個地方」。舊金山大學高中輔導顧問,前斯坦福大學招生官員喬恩瑞德(Jon Reider)認為,由於小班授課、更好的學生動機,以及更有經驗的教學者,「微積分幾乎總是高中教的比大學好。」

心得:

美國國情與臺灣真的有相當大的差異。當美國正為中小學生成績低落憂心,思考怎樣透過提高學業成就標準或採取測驗、績效考核機制,藉由提升學業成就期望及競爭壓力,進而提升學生學業成就水準的同時;國內則普遍認為國中、高中升學考試競爭激烈,學生課業壓力沉重,升學考試的緊箍咒也桎梏著國中、高中教育生態,限縮學校發展的空間,使學生無法獲得多元的適性發展,主管單位正思考如何改進高中職及大專入學制度,以紓緩學生升學競爭壓力。

這樣明顯的不同對比,提醒我們在開放鬆散到結構嚴謹齊一標準之間,或許必須取得平衡點。當美國從多元、開放、鬆散的情況下,逐漸走向結構嚴謹、齊一標準、績效考核之時,臺灣也正從國家統一標準、嚴密管控,逐漸走向鬆綁、開放,但如何在兩者之間拿捏好分寸,而不致於過頭,重蹈美國過去的覆轍,是主管單位必須謹慎思考的議題。

大學預修課程的制度,在國內方興未艾,目前界定為資賦優異學生縮短修業年限的途徑之一。相關大學預修課程的推動,由於必須大學與高中合作,涉及大學合作意願、與高中師資交流、入學考試制度,以及高中生修課時間、交通往返…等問題,在目前國內高中課程缺乏彈性,以及相關法令限制繁複的情況下,在實施上還有很多需要克服之處。由於國內界定為資優生縮短修業年限的途徑,因此高中生還是得透過資優生鑑定安置程序,能參與的學生人數極為有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